潜江新闻网讯 两年前,在江汉艺术职业学院风华楼礼堂,记者对英国利兹大学李如茹博士进行了专访,彼时她带着15个外国学生和他们排演的舞台剧《太阳不是我们的》来潜演出。今年9月25日,她应邀参加第三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依然是那条长廊,依然是金秋时节,她再次接受记者采访。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曹禺文化周,前两届我在海外都没有来,这次来参加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上次舞台剧《太阳不是我们的》反响很好,我也希望帮助父亲家乡的人做一些事情。”李如茹说,这次来参加曹禺文化周非常感动,觉得全市人民都在为之服务。这次节会安排得很好,有很多活动,不仅仅是单纯地纪念曹禺,还有剧本创作评选,都在一起。通过曹禺文化周,人们看到很多不同的作品,很多不同的演出,我觉得这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李如茹十六岁插队 ,当过工人,唱过样板戏,也在安徽省话剧团当过学员。后来参加高考,考取了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后来又考取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硕士。1988年拿到英国海外研究生的奖学金,在英国利兹大学英语院学习莎士比亚,并申请到终身教职,现在在英国利兹大学语言文化社会学院担任教授。
“我是曹禺的继女,我的母亲李玉茹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1979年曹禺与我母亲重新结合,1988年我拿到英国海外研究生的奖学金,与父亲曹禺相处的时间并不多,但特别记得他在我出国前送给我的一幅字,‘万不能失去童心’。”李如茹说,父亲非常看重童心,童心代表他对整个世界的好奇。因为在他看来童心就是好奇,童心可以帮助克服困难。童心对我影响也很大,让我有勇气以一个拓荒者的身份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
“中国越来越了不起,在世界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是海外对中国的了解,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是很少的,对于中国戏剧的了解就更少了。纪念曹禺我觉得更重要的意义是,通过曹禺这座桥梁,使更多的人走近中国文化。”谈及举办曹禺文化周的意义,李如茹说。
“这次我建议杨远帆创作钢琴协奏曲,原因就是我觉得父亲的作品被改编过戏曲、歌剧、芭蕾等多种形式,但是从来没有全音乐的作品,这是第一次。”李如茹说起改编父亲的新作品时表示,她在现场听了后,觉得大家反应不错,似乎是认可的。杨远帆是个青年学生,他的作品可能不成熟,但没有关系,希望能吸引更多的青年人进入到中国名作中去,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伟大和精深。
“曹禺是一座桥梁,他把西洋戏剧从古希腊悲剧到近代易卜生、契诃夫和奥尼尔的精湛技术与中国的现实连接起来,他让西洋戏剧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成为中国人熟悉、喜爱的话剧。”谈到中西文化交流,李如茹希望通过曹禺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她介绍说,2011年1月,摄影展览《曹禺:中国现代戏剧的先锋》在伦敦拉开帷幕,此后两年,这个展览走向了多个英国城市,吸引了老老少少很多学术界、戏剧界的专家以及普通公众,之后又到达了加拿大与美国。除了展览,老电影《雷雨》与《原野》(均配有有英文字幕)也都深受西洋观众喜爱,关于曹禺和话剧的讲演则告诉大家更多中国故事。(潜江日报记者 李淑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