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潜江如何诞生?
——记环卫人鲜为人知的故事
潜江新闻网讯(记者 曹以成)白天,在路上我们常常见到环卫工清扫大街,印象里,大家歌颂的也是艰辛的扫大街工程,就一直觉得环卫是项很单一的工作。直到有一天,记者全程跟踪了他们的工作流程,才知道,环卫工作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凌晨4:30,负责清扫路面的席金翠已经开始对路面较为明显的垃圾进行初步“扫荡”了。等天亮后她还要再精心清理几番。
从4:30到11:00、17:00到21:30,11个小时里,席金翠的脚步基本不能停。她负责的路段大概有1公里,来来回回一上午大概要走20公里路,按照她扫地的频率粗略估算,一个小时至少要挥帚3000次。
凌晨5:00,张圣平和魏友春师傅开着车,来清理装得满满的果皮箱。趁着街面还没人,车可以快点儿开,他们必须要赶在7:30之前清完全市130个果皮箱,这样才能保证它们在新的一天正常吸纳垃圾。
别看果皮箱的外壳是铁皮的,其实它的内部是塑料材质,有的商家不注意,喜欢把煤灰扔进去,一下子就被烧坏了。还有的喜欢把油汤油水倒进去,既不好清理,还重得不行,最重的时候120斤都有,两个人一起抬都很吃力。
凌晨5:00左右,李前进师傅骑着电动挂桶车来了,他把路边放置的垃圾桶挂到拉杆上,桶随着拉杆缓缓上升,将垃圾倒进车里,席金翠正在帮忙将溢出的垃圾铲进桶里。挂完桶后还要按照规定将桶摆放整齐。他们必须在6点以前挂完113个桶,然后运往杨市的垃圾压缩站。
到8点市民出门的时候,桶里又会陆续出现很多垃圾。简单吃个早饭以后,李前进就要开始第二轮挂桶了。早中晚算下来,他一天要挂339次桶。
环卫工作都是一环接一环,而洗桶与挂桶是配套的。李前进每挂完一个桶,立马就有人骑着洗桶车上前,用喷雾器和刷子清洗桶身桶盖。据了解,一辆洗桶车大概能装800公斤水。
早上7:50,正是人们吃早餐的高峰时间。快速保洁员用夹子迅速将路上的塑料袋、卫生纸等夹走,确保一眼望去没有明显的白色垃圾影响市容。
这些环卫工平均年龄都在50岁以上。席金翠说,有的工友为了省一元两元钱,连早饭都不吃,拿到每个月固定的1425元工资就非常开心了。
采访中,不少环卫工人表达了自己在工作中最怕的事:最怕市民吐痰,还有小孩在路上“拉便便”;最怕正在清扫时,还有人不停扔垃圾,感觉心很凉;很多商家经常把垃圾桶、果皮箱里倒太满,搬起来特别吃力……
这项工作受旁人冷眼相待。“有的商家总觉得你低人一等,不理解、给脸色。甚至还说‘我出了钱的,你要是不满意就别做这个工作。’”张圣平有些气愤地说道。
“有的人都已经走到垃圾桶前了还扔到地上,就问他为什么不扔进垃圾桶呢,结果他说:‘我们不丢地上,你们扫什么咧?不就没事做了吗?”席金翠苦笑着说。
这项工作有很大的危险性。“冬天还好,到了夏天,工人们都是要吃人丹、降暑药的。”席金翠说:“有次下很大很大的雨,我在扫地,也是四五点的样子,一辆卖肉的电动‘麻木’开太快,把我撞得直接躺到了地上”。
环卫路途冗长,可他们却说:
“年纪大了就不嫌脏了,这些事总得有人做呀。”
“这是一种职责,我既然拿国家的钱,就要为人民办事,付出多少就会收获多少。”
“环卫现在是我生活的全部,对于咱来说,没有节假、没有新年、没有团聚,只希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希望市民能够提高素质,垃圾入箱,善待我们的工作成果。”
……
当然,这个城市还是文明人更多。
“我最敬佩这些环卫工人,他们都是待遇最低、起床最早、工作最苦的人,是为我们全市人民默默服务的战士。”家住南荷小区的贺大爷买菜路过,看到有记者给环卫工做采访,立即转回来热心地加入交流。每次看到有环卫工人到家门口,贺大爷都会叫他们休息,然后自己拿扫帚帮忙打扫。
记者手记:我们总是停不下脚步去审视自己,空不出心思去体谅他人,放不下面子去帮助弱势群体。也许有人说,简单粗暴的劳动谁不会?但谁又能像他们,十年如一日。
只要人们在生活,就必然会产生生活垃圾,环卫工不可能“闲着”。而我们的举手之劳或许就能很大地减轻他们的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