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魅力有多大?从它的文化蕴含中可窥一斑。
金秋时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的潜江市,从生态田园到城市广场,从乡村院落到街道工厂,处处流淌着文化气息。
11月7日至13日,以“经典曹禺、文化潜江”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在潜江举办。

曹禺公园水幕激光秀。田永祥摄
曹禺文化效应
曹禺,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作为曹禺故里,潜江持续20余年打造曹禺文化,建成了曹禺大剧院、曹禺戏楼、曹禺公园、曹禺纪念馆、梅苑和曹禺祖居、曹禺文化产业园、曹禺中学、中国剧协曹禺剧本奖创作基地、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交流中心等一大批有影响的文化平台。
潜江梅苑是曹禺文化的核心人文景观。
梅花三弄游园倚水而建,夜晚,曹禺大剧院熠熠生辉,梅苑古街、梅花岛曹禺祖居霓虹灯闪烁变幻,与芦洑宝塔、世博湖北馆、星光桥融为一体。市民在这里休闲娱乐,接受文化的滋养。
“曹禺文化周” 是“曹禺文化”的重要载体。
“曹禺文化周”由中国文联、湖北省政府主办,被人民网评为“中国最负盛名文化节会”,引起文化界广泛关注。
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潜心研究曹禺文化,成果丰硕。曹禺故里与莎士比亚故里斯特拉夫开展文化交流。英国利兹大学代表团、德国海登海姆市代表团先后走进潜江进行文化交流。
潜江连续举办七届曹禺国际学术研讨会,全国唯一的曹禺研究专刊,先后出版《曹禺研究》共11辑,刊发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地学者的研究文章。连续4年举办四届全国剧本创作交易会和四届“曹禺杯”优秀剧本征集评选活动,1000多名剧作家云集,355部剧本签约,60部作品走上银幕、舞台。
今年是曹禺先生诞辰110周年,潜江举办第四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开展21场文化活动,包括第五届曹禺剧本创作交流会、曹禺学术研究中心揭牌、曹禺国际学术研讨会、曹禺文化旅游城揭牌、戏剧小镇奠基、曹禺作品诵读大赛等。柳萍、韩再芬、陈巧茹等多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演员到潜江登台献艺,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高端的“戏剧大餐”。
从第一届曹禺文化周2004年举办以来,潜江实现了从情牵曹禺到研究曹禺、从打造“名人文化”到壮大“文化产业”的飞跃。
2019年,卓尔控股有限公司被曹禺文化所吸引,投资8亿元在潜江兴建曹禺文化旅游城。该公司以潜江戏剧文化为核心,打造集文化体验、文创商街、艺术家村落等于一体的潜江文化名片。本届曹禺文化周开幕前,曹禺纪念馆、世博湖北馆及曹禺公园律动喷泉和水幕电影等项目升级改造全部完工。
曹禺文化与文化产业的集聚交融,形成值得关注的又一“潜江文化现象”。

曹禺大剧院、世博湖北馆相映生辉。杨华仁摄
“潜江诗群”崛起
“潜江诗群”是潜江市委、市政府近年来推出的又一文化名片。
潜江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诗歌传统,在全市百万人口中,写诗的就有3000多人。2007年,潜江被授予“中华诗词之市”,标志着“潜江诗群”正式崛起。
近几年来,潜江诗人发表的诗歌作品数以千计,有50余名诗人公开出版诗集近百部,发表诗歌近千首。《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诗刊》等,均可见到潜江诗人的作品。全国10余家刊物或网络平台先后推介“潜江诗群”。人民网、新华网、《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等均对“潜江诗歌”现象与“潜江诗群”进行专题报道和推介。
潜江曾举办“中国作家曹禺故里行”“中国诗人曹禺故里行暨湖北潜江端午诗会”“‘曹禺杯’全国诗歌大奖赛”等全国性文学采风活动。碧野、叶辛、韩作荣、杨黎、于坚、沈浩波等纷纷走进潜江。中国作协在潜江举办“湖北潜江第四届龙虾节诗歌朗诵会”,全国各地的诗人齐聚潜江,在诗坛引起很大反响。
2017年,“潜江诗群”研讨会暨首届章华台诗会,让中国诗歌界的目光再次聚焦潜江。吉狄马加、霍俊明等30余位诗人、诗评家齐聚潜江,围绕“潜江诗群”展开研讨。
中国诗歌学会原会长韩作荣说,潜江诗人如此密集,创作质量如此均衡,在全国都较为罕见。他称之为诗歌界的“潜江现象”。
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到潜江参加“潜江诗群”研讨会时谈到:“潜江诗群”作为重要的文学现象、诗歌现象,应引起重视。“潜江诗群”的形成和在全国产生的影响力,主要源自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地方党委政府、文联、作协的引导作用;二是与地方本身厚重的文化传统有关;三是有一批有共同追求的诗歌爱好者形成的浓厚创作氛围。
本土诗人云端参加第十届湖北潜江国际龙虾节·章华台诗会时说,诗歌是敞亮的,需要真诚的人们鼓足勇气去吟唱呐喊。他在《我们用平原的风,把楚辞唤醒》一文里赞美潜江:“传承千年楚国余风,诗载荆楚古音遗声。在这块丰腴的土壤上,诗歌就是三四月的油菜花,从遥远的楚辞里开始播种。”这位有浓郁文化情怀的诗人动情写下了《潜江,在这里》,广为人们传诵。

梅苑全景。田永祥摄
“听了花鼓戏,病人不吃药”
连日来,浩口镇非遗传承基地正在加紧排练《打花娜吔》。与此同时,全市23支广场舞队伍,精益求精排练具有地方特色的节目,他们将在11月7日开始的文化周期间展演。行走在潜江的大街小巷,村头村尾,你会强烈地感受到这座小城的人们对文化的向往。
楚风流韵两千年,潜江沉淀了龙湾遗址文化、服装文化、非遗文化、龙虾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曹禺文化等,这些有鲜明特色的潜江文化现象,沉淀着本地悠久历史内涵和社会风貌。
潜江人差不多都会唱上几句花鼓戏。在民间,有“听了花鼓戏的哟喂哟,害起病来不吃药”一说。听花鼓戏可以不吃药,可见其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滋养心灵之根。湖北实验花鼓剧院(潜江市花鼓剧院)每年演出花鼓戏200余场,群众自办的12个花鼓戏班每年演出花鼓戏100余场,受益群众数十万人。《原野情仇》《生命童话》《河西村的故事》等大戏上北京,唱响首都舞台,先后获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文华新剧目奖、中国戏剧梅花奖、白玉兰奖、中国文华表演奖。潜江荣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荆州花鼓戏)之乡”。
弹丸之地的潜江,拥有潜江民歌、花鼓戏和皮影戏、草把龙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江汉平原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此外还有潜江唢呐、潜江高台舞狮、鼓盆歌(潜江鼓歌)等1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代表名录123项。潜江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先后在俄罗斯、韩国、德国、意大利、新西兰等多个国际非遗展示活动中精彩亮相,令许多国际友人称奇。
在潜江,活跃着一群最执著的乡土文化人。全市有各种文艺协会(分会)80多个,会员4000余人,辐射镇村组文艺爱好者20000余人。连续十余年,举办“唱响潜江”“舞动潜江”“戏迷潜江”“欢乐潜江”“魅力潜江”“诵读潜江”六大地方特色文化活动。《雷雨》《笔架山》《水乡流韵》《返湾涛声》《园林春潮》《章华台》等10余种刊物,成为乡土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潜江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近30亿元,每年都有65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文化发展。免费送戏下乡300多场,送电影1.2万场,送图书50多万册。通过大投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陈龙海说,“潜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始终把文化当民生抓,这种做法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湖北日报通讯员 王本伦)

曹禺公园夜景。杨华仁摄

浩口非遗文化表演。郑国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