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铸佳绩 精准扶贫谱新篇
——市农业农村局驻从家村工作队
市农业农村局驻从家村工作队数年如一日驻扎在从家村,落实扶贫举措,扎实服务群众,运用自身专业优势为群众排忧解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让从家村在2016年脱贫出列,实现了华丽蜕变。
真抓实干,为新型合作主体排忧解难。忙碌的六月,从家村的土地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村里的油菜、小麦正在收割机的镰刀下颗粒归仓,刚收割完的田地在旋耕机的耕整下欢欣起舞,文军农机专业合作社里提交育秧订单的农户络绎不绝,在合作社打工的贫困户在繁忙的劳动,进行着碎土、播种、摆放秧盘、洒水、清点秧苗、开动插秧机等一系列劳作。
潜江市文军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9年10月,经过短短半年时间就运作的非常顺利,合作社理事长湛文军说:这一切都离不开农业农村局驻村工作队的大力帮助和支持。文军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在农业农村局扶贫大棚为依托的基础上加以扩建升级改建而来的。在2020年疫情爆发时期,文军农机专业合作社面临非常窘迫的局面,设备没有、订单没有、办公场所没有、技术人员没有,然而季节不等人,农户马上要进行大面积播种、栽插,驻村工作队队员袁用德知道这一情况后,积极主动对接合作社理事长湛文军,帮助他出点子、找路子、想法子。袁用德同志来驻村之前是原市农机局监督管理科科长,对农机合作社建设、谋划、业务开展等非常熟悉。在袁用德的建议下,合作社组织一帮子社员到龙湾、总口等地区参观学习,不断了解机械化育秧操作技术、合作社建设规范模式,增强合作社发展信心。在他的带动下,合作社从机械的进场、调试、安装,到办公场所的规划、人员的培训、育秧车间启动都有条不紊的展开了。小到每个螺丝的安装,大到基地的建设、规划,袁用德同志都亲自和合作社负责人一起探讨、摸索、研究,每天早出晚归,除了疫情防控就是合作社建设,人瘦了黑了,但合作社的雏形渐渐地显现出来了。目前,合作社已经建设成占地面积22000平方米的基地,育秧大棚42个14000平方米,生产车间占地900平方米,插秧机3台套、无人机2台、碎土机1台、播种机1台。会议室、办公室、财务室等办公场所面积200平方米。与农户共享旋耕机25台套、收割机25台套,总投资650万元。可解决农户15000亩水稻田的育秧、机插、机防、收割等农机化服务。
党建引领,助推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打赢脱贫攻坚的硬战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带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薛俊组织村支两委及党员干部通过宣传学习习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精神,扎牢了党员干部思想的笼子。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和自身专业技能,薛俊用20多年扎实的农学专业实践知识为群众解决农业生产难题,指导每个农业生产环节的管理,通过统防统控的方式组织群众打赢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油菜菌核病、小麦锈病等等一个个植保防控战役,为从家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发动由老支书、老主任创办的文军农机专业合作社以带动贫困户打工创业为主线,与24家贫困户签订长期务工合同,让贫困户优先参与合作社劳动,每户贫苦户年平均收人能够达到15000元以上,另外还为50多户贫困户开展相关的其他副产业带来效益,真正实现“党建+合作社+贫困户”的终极目标,为全村整体脱贫,确保脱贫成效不反弹。
凝聚民心,做群众的实在贴心人。五保户刘先锋因生活困难,水电都安装不起,长期在隔壁农户家里搭水、搭电,因和邻居吵嘴被断了水电。刘先锋找到驻村工作队说了这一情况,驻村工作队迅速会同村扶贫专干到他家里和邻居进行沟通。通过沟通,邻居同意搭电,但不同意搭水,说他长期不关水龙头很浪费水。于是,驻村工作队一方面对他进行批评教育,要求他要节约用水,随时关水龙头;另一方面联系水厂由村委会出资为他免费安装了自来水,为其通了电。贫困户黄小先长期患病,房前屋后坑坑洼洼、茅草丛生,其孙子在门口玩耍时总摔跤,去别人家门口玩又被欺负,找到驻村工作队要求工作队帮忙想想办法。驻村工作队会同村支两委就此事进行了专题讨论,决定由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亲自动手解决其房前屋后平整问题,然后由村委会挤出部分集体资金为其硬化门前路面。路面硬化后,看见在平整的水泥路面上欢快玩耍的孙子,黄小先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贫困户的微笑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贫困户的满意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支持,我们驻村工作队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要牢记根本宗旨,坚持人民至上,切实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更加紧密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始终把为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以百姓心为心,扎实做好保障改善民生各项工作,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保持定力,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此次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谱写了人类反贫困的历史新篇章。作为亲历者,我们深感荣幸。从家村的土地上生活着2233人,耕地面积不足4500亩,常年在外打工人口900多人,在家务农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经营模式改进迫在眉睫。我们驻村工作队清醒的认识到,脱贫攻坚成效虽然巨大,但面临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依然不少,在脱贫攻坚的最后阶段绝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要积极做好应对和战胜各种困难挑战的准备,决战决胜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