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新闻网讯 近年来,市人民法院努力践行“共同缔造”理念,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构建“1+3+N”“示范诉讼+”“法院+”等纠纷联调机制,推动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前端化解、高效化解。
2022年,市人民法院新收一审民商事案件4382件,同比下降12.05%,诉前调解3300余件,调解成功2400余件,万人成讼率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入选全省法院十佳诉源治理成效显著单位,着力打造出了诉源治理新“枫”景。
推进“1+3+N”协调联动,构建纠纷源头化解大格局
近年来,市人民法院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基层法庭加强与派出所、司法所、村(社区)的协调联动,搭建综治中心+法庭、派出所、司法所+村(社区)的“1+3+N”纠纷联调机制,诉前化解矛盾纠纷540余件,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
2022年10月,一起继承纠纷诉至市人民法院熊口法庭,原、被告剑拔弩张,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该类案件往往牵扯血脉亲情,简单裁判易造成亲人陌路,承办法官便邀请派出所、司法所、社区共同参与庭前调解。民警深入双方居住社区了解情况,社区工作人员以亲情为突破口安抚双方情绪,法官耐心释法说理,最终被告同意拿出部分遗产进行分配,原告当即向法庭撤回起诉。至此,一场遗产争夺战在诉前落下帷幕。
打造“示范诉讼+”全链条,建立纠纷高效化解新机制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物业服务、金融借款、土地租赁等合同纠纷逐年增长,具有诉讼请求单一、类案裁判示范性强等特点。市人民法院引导当事人选择“示范诉讼+多元调解”“示范诉讼+司法确认”等示范诉讼模式,既节约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又高效化解了矛盾纠纷。
2022年7月,中心商业区某楼盘60余间商铺所有权人代表因租赁管理公司逾期支付租金而引发纠纷,诉争事实相同、诉讼请求相近。市人民法院诉调团队迅速启动“示范诉讼+”审判模式,联合税务、工商联、市场监管等部门,组织商铺所有权人和租赁管理公司负责人协商调解,当日即促成20余间商铺达成继续履行协议,履行金额50余万元。诉调团队就租金支付时间、数额及发票提供等事项形成处置意见,并以此为典型示范,向其他所有权人代表宣讲裁判规则及解决路径,最终高效妥善化解60余间商铺租赁合同纠纷。
2022年以来,市人民法院通过“示范诉讼+”调处近400件物业服务合同纠纷、340余件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探索“法院+”诉源共治机制,搭建纠纷多元化解新平台
司法是纠纷化解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并非唯一渠道。步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司法需求更加复杂多元,市人民法院积极整合商会、工会、中小企业协会等力量,协商制订诉调对接方案,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中小企业纠纷诉调对接工作室等相继入驻诉讼服务中心,在医疗纠纷调委会、保险纠纷调委会、工商联商会调委会等行业调解组织设立法官工作室,在基层综治中心设立巡回审判点,搭建多元解纷平台,凝聚共治共享合力。
今年3月初,我市某工程公司因建设工程施工与湖北某建设公司、第三方公司产生纠纷诉至市人民法院,要求建设公司支付工程款800余万元。市人民法院随即开启绿色通道,经涉企案件评估,涉案工程未办理竣工结算,案件涉及施工合同、买卖合同等多种法律关系,且标的额较大,若立案审理,可能会因为工程造价鉴定、法律关系复杂等因素导致耗时长、成本高,遂建议工程公司选择诉前调解解决纠纷。工程公司同意后,市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又与建设公司、第三方公司联系,释明诉前委派调解的高效、经济、便捷,建设公司、第三方公司均表示同意。市人民法院随即将该案委派至市工商联商会调委会进行调解。因标的额较大、法律关系交织、支付方式复杂,市人民法院诉调团队提前跟进、现场指导、共同研讨,最终促成各方达成调解协议,涉企合同纠纷“零成本”实质化解。
2022年以来,市人民法院诉前调解纠纷2100余件,调解成功1200余件,司法确认340余件,调处涉企纠纷标的额2200余万元,为企业节约诉讼费20余万元。
调解千家事,温暖万人心。市人民法院将继续创新内外联动机制,构建诉前调解新格局,深入探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为平安潜江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司法保障。(来源:潜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