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3年2月开始,日军第十一军以四个兵团的兵力发动了所谓“江北歼灭战”,驻守襄南的国民党一二八师被歼,师长王劲哉被俘。紧接着六战区第二游击纵队被歼,司令金亦吾投敌,襄南地区完全失陷。
潜江沦陷后,原有的学校被破坏殆尽,大批青少年失学失业、日伪大肆推行奴化教育,妄图从思想意识上灭绝中华民族。潜江抗日根据地建立后,不仅面临着日伪争夺青少年的严酷斗争,而且存在着新区干部奇缺的困难。这时,各级抗日民主政权一建立,就设立了教育主管部门,专暑、中心县和县政府设教育科,中心乡设教育股,各乡也配备了抓教育的专职干部,各级临参会、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和民兵组织都积极配合抓教育和培养干部工作。各级党、政、军领导不仅抓抗战教育方针的贯彻,解决发展教育的问题,而且做团结知识分子的工作,亲自到学校为学员上课。
培养急需的新干部,提高在职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是巩固、扩大抗日根据地、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迫切需要,也是各级领导干部在教育工作中要首先考虑的课题。为满足急需,大都以训练班的形式进行速成教育。边区行暑教育处直接创办和领导的“洪山公学”,教导员李海波1943年7月带经济班毕业生43人在襄南地区广泛招生,被襄河地委襄南代表团留下办了一期青年训练班,3个月后,200名学员被分配到各县从事政府行政和军事工作。1944年,这个培训班在高家场又办了三期青训班,由宣传部长韦英兼任班主任,县委书记李旭及县委成员吴文舟、蔡元农、李海波等都亲自为学员授课。每期二至三个月,为地方乡政府培养干部百余人。
在潜西境内的干部速成班,规格最高、校史最长、科目最多、培训人数最多的要数“洪山公学”。洪山公学1940年8月创办于大洪山区的京山小花岭,由边区党委直接领导。1941年由边区党委代理书记陈少敏兼任校长;1942年秋迁往鄂东;1943年9月由副校长蔡韬庵、周达夫率领迁到潜江太和场(现九牛观村六组),仍由边区行暑领导,襄河专员李守宪兼任校长;1944年11月改由襄南专员陈守一兼任校长,直到1945年10月停办,一共办了5期,毕业学员1500余人,大部分分配到襄南、襄西。
洪山公学在九牛观的两年中,开设了七种类型的班:
青训班:学员一般为参加革命的进步青年,人数最多,青训班又分甲班和乙班,甲班学员基础比较好,文化程度较高,乙班学员文化基础较差,文化课的比重较大。
行政班:学员一般为军队和地方基层干部;
财经班:学员一般为财政税务干部;
民运班:学员一般为民运干部;
妇运班:学员为年轻女性;
卫生班:主要从事医护的男女青年;
高级班:1945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南方局输运大批后备青年学生到抗日民主根据地,为培养大后方和本地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青年,公学开设的高级班,学员一般具有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
公学的教学内容:把政治教育放在首位,重点突出革命人生观、劳动观和群众观的教育,教育学员掌握党的抗日斗争方针政策,边区政府出台的政策、法令,学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基本知识,让学员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增强抗战必胜信念,增强民族气节,提高政策水平,坚定不移地投身于抗日救国的伟大斗争。同时,注重对学员基础文化和业务知识的传授。业务课程根据班级性质而开设。如财经班有会计知识、税法税则;民运班有民运工作基本常识。除高级班外,各班都要学习语文、算术、常识、音乐等。此外,还以学员队为单位开展军事训练。
学员的学习分两个阶段。一是在校学习阶段,二是在外实习阶段。有时,也根据中心工作的需要,学习与实习穿插进行。如1944年春季,边区党委提出开展群众运动,公学便将学员分成多个小组,到乡村从事群众工作。同年秋,公学根据上级指示,又组织新学员到农村开展查田定产秋征。
洪山公学在九牛观开办时,校长蔡韬庵、副校长周达夫、教务长肖松年、教育主任李伟峰。校领导及教员共18人,教室及教职员工分别住娄尚海等十五家农户。
学员享受部队战士待遇,但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生活是极其艰苦的。到了冬天棉衣还没有发下来时,学员们只好裹着被筒御寒,而每床被子不到2个棉花,不得不塞些稻草。
为了改善物质生活,还组织学员开荒种地。九牛观村属古淌湖,这里地势低洼,到处都是河湖沟渠,水资源十分丰富,学员们经常到河里捕鱼捞虾、挖藕改善生活。
洪山公学在开办期间,积玉口地区先后选送了40名青年和地方干部参加培训班学习。毕业后,这些学员为抗日战争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从1943年9月至1945年3月,共办了一年零七个月,1945年3月底随部队转移。(作者:杨明星 系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