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新闻网讯(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琼艳)初夏时节,王场镇红桥村肉牛繁殖基地里,200多头膘肥体壮的夏洛莱、西门塔尔肉牛或低头啃食草料,或发出低沉的“哞哞”叫声。
此时,养殖户何荣强正熟练地打扫着牛圈,随后又忙着添草、喂料、加水,每一个动作都透着16年养殖生涯沉淀的从容与专业。
“去年出栏肉牛80多头,即便只供应本地市场,依然供不应求。目前存栏的母牛有120头,每年自繁自养能达到100多头。”说起自家的肉牛,何荣强语气中满是自豪。
“你看,这就是刚出生的小家伙。”何荣强指着一头毛茸茸的小牛犊告诉记者,一头牛从幼崽到出栏,需要两年时间,长到700公斤左右就可以上市了。熬过前期投入,后面就是稳稳的收益。
基地里,三四个两层楼高的秸秆仓库格外显眼。“养牛成本其实不高,周边农田的秸秆免费收集,再配上从酒厂采购的酒糟,早晚各投喂一次就行。定期做好防疫,基本没什么大开销。”何荣强笑着揭秘养殖秘诀,这看似简单的模式,实则是他多年摸爬滚打总结出的经验。
创业初期,肉牛价格暴跌让何荣强损失不小,但他没有放弃,反而越挫越勇。如今,他练就了一身“绝活”——只需观察牛的饮食状态,就能精准判断健康情况和生长进度。
谈及未来,何荣强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今年计划引入新品种利木赞,再从内蒙古、山东选购一批优质小牛犊,希望可以赶在7月和12月价格高峰期出栏第一批牛。
“扩大规模,提升效益,让日子越过越‘牛’!”从亏损到盈利,从摸索到精通,何荣强用16年的坚守,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犇”富之路,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蓬勃动力。
来源: